3D打印技術將三維實體變為多個二維平面,通過對材料處理並逐層疊加進行生產,大大降低製造的複雜度。 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3D打印技術常被用於製造用後即丟的一次性模型,由於材料技術的不斷進步,黏合強度的提升,材料毒性的降低,3D打印技術現正逐漸用於一些少量多樣產品的直接製造,甚至可直接製造人體組織與器官等。
通過『TechGlory系統』,檢索《3D打印》技術的中國專利,共得到1,357件專利,包括282件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中更有387件已經授權,數量超過實用新型專利數,顯見其發展歷史已久,並不是近幾年才突然竄起的技術。
借助『TechGlory系統』全球獨有的長期預測功能,得到如圖1的趨勢結果。
其中橫軸為年份,縱軸為累積專利總數,綠色長條為實際專利累積數,藍色曲線為預測專利累積數。
由圖1得知,《3D打印》技術發展歷史雖久,但才剛結束萌芽期,將於2014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成長期,成長期將持續到2019年,屆時專利量將突破4,000件。 在短短的5年成長期中,專利量將激增3倍。
2019年為成長反轉點,反轉點之前專利年增率為正值,反轉點以後專利年增率為負值,技術進入成熟階段。
再通過『TechGlory系統』對《3D打印》進行專利權人分析,結果如圖2,其中國內業者排名第一的是台灣的研能科技,以生產銷售噴墨頭與噴墨盒著稱。
其產品質量與技術能力優異,曾威脅噴墨打印龍頭美國惠普,迫使美國惠普對其提出專利侵權訴訟。
外國業者方面,不意外的排名第一是3D系統公司,為美國3D打印行業的領導品牌,在納斯達克上市,2013年第三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長50%至1.35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該公司也曾由財富雜誌評為2012年增長最快速的企業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專利權人前十名中,卻以日本公司佔大多數,其整體技術實力不容小覷。
圖3為通過『TechGlory系統』分析得出的專利排名前十的國內外地區,在國內部分,廣東、江蘇、台灣排名為前三,這些都是以塑膠成型工藝著稱的地區,看得出跨領域轉型到《3D打印》的積極企圖心與優勢。
在國外部分,其專利數量與國內地區專利數量幾乎已呈分庭抗禮之勢,其中來自日本的專利量最大,甚至超過國內排名第二的江蘇,技術能量驚人。
與傳統的產品製造業相比,3D打印並非勞動密集型的技術,它明顯削減了對工廠工人的需求,改變資本流動和工作的分配模式。
3D打印越普及,技術發展越高,傳統製造業工作機會則越少。
3D打印技術更加重了知識產權在經濟活動中的意義,一旦物品能用數字文件來描述、修改、儲存、傳遞,物品就會變得更容易複製和擴散,生命週期也會越短。
3D打印使得製造業的成功不再取決於生產規模,而取決於源源不絕的創意。
然而,單靠創意不夠,模仿者能輕而易舉地在市場上快速推出類似產品。 因此,競爭優勢可能前所未有地變得比以前更短。
此時,唯一可以起到嚇阻作用的競爭障礙只剩知識產權,而知識產權的遊戲規則也將因產品生命週期變短而產生顯著改變,審查時期長的發明可能不會再視為優質專利,授權迅速的實用新型與外觀專利重要性反而將上升。
技術發展的成長期,是最重要的專利卡位佈局時機。
《3D打印》在2014年起至2019年間,為技術發展成長期,目前已有國外業者積極申請專利。
建議國內企業應強積極作為,在建立核心技術的同時,更應考慮產品特性,進行兼顧攻擊與防禦特性的專利佈局,避免競爭優勢掌握在國外業者手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