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電子裝置的發展並非近年才開始,20年前,美國國防研究機構DARPA就開始研究穿戴式裝置在國防上的應用。五年前國際上開始發展穿戴式智慧人身輔具,輔助人類機能障礙。
三年前智慧型手機普及後,許多新創公司發表智慧手表,獲得許多科技先驅者之青睞。
近年Sony、Samsung、Google等ICT產業大廠發表穿戴式智慧裝置後,穿戴式電子裝置發展的時機才真正來臨。
網路女王Mary Meeker認為,穿戴式裝置是繼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後的第三波產業循環標的,將穿戴裝置與動輒一、二十億出貨量的智慧型手機相比,顯見產業 界非常看好穿戴裝置發展潛力。
穿戴裝置發展歷史悠久,但到今年才開始發熱。近年來許多條件發展成熟,如行動電子裝置相關技術、民眾對智慧裝置接受與熟悉度、可供搭配之軟體與雲端應用環境等,使廠商生產穿戴式電子裝置變成容易。
穿戴式電子裝置對ICT廠商而言是全新產品型態,過去20年的發展經驗,未出現普及性的成功案例。
最大的差異是,過去研究的穿戴裝置型態與目標市場,與目前產業熱中的手表與眼鏡截然不同。
例如智慧眼鏡、軍隊用的戰鬥頭盔、盲人用的智慧眼鏡、病人用的穿戴診斷器材等。
這個樣貌可清楚分為兩個極端,一個是以傳統資訊裝置思維的左極,一個是類似電影般先進且未知的右極。
工研院IEK綜合分析這種兩極化現象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市場區隔意義,左極就是現今ICT產業發展的智慧眼鏡與手表,目標是一般消費者。
廠商希望能像智慧手機大量生產、大量普及。右極就是各種不同的利基市場。IEK研究,穿戴裝置在利基市場的商機潛力,很有可能高過消費性市場,形成所謂「長尾型」市場型態。廠商不見得只能在消費性市場與其他廠商競爭,在利基市場有更高的毛利率機會。
第二個意義則是傳統與未來之間的距離。目前的智慧手表是以智慧手機的思維發展,這只是將傳統裝置「穿戴化」,發展空間受限於傳統思維,導致市場需求不明顯。
但右極則是穿戴裝置的「智慧化」,將許多可穿戴的技術組合成可發揮各種不同應用之智慧穿戴裝置,右極的發展型態,才有可能讓穿戴裝置取代手機與個人電腦。
例如Office的Powerpoint是最常用的簡報工具,但製作簡報的方法只能坐在PC前面,看著平面LCD顯示器,用鍵盤與滑鼠,繪製一頁一頁的平 面簡報加上長條圖。如果微軟推出Office 2030,使用者不再使用鍵盤與滑鼠,改用手勢在空中拉出立體的虛擬長條圖,且利用語音輸入文字。
其實這些情境已有廠商開發出系統雛形,這種型態屏除傳統PC的操作模式,但仍保留製作簡報的效果。這種願景才是穿戴裝置未來的目標,才能達到取代PC目的。
若將目標先放在短期發展,穿戴裝置依外觀型態可分為頭戴顯示型、手表型、配戴型、穿著型與生物電子類。
每種型態都可應用在不同目標市場,如資訊與娛樂、運動與健身、醫療與照護、安全與保全以及專業與特殊市場。
IEK研究發現,智慧眼鏡及智慧手表是兩個最有可能出現標準的裝置型態。
相較於只能偵測生理數據的配戴式或穿著式裝置,眼鏡與手表都具有顯示部件,且能整合最多種人機互動技術,有足夠的輸出與輸入部件。尤其是智慧眼鏡的發展潛力最高。
穿戴裝置的發展潛力龐大,足以改變整個產業,甚至所有消費者的使用行為,但這樣的願景距離現在仍然非常遠,在中短期的發展上,各種利基市場是比較值得發展的方向。
而消費性市場的成功關鍵,則在於智慧眼鏡與智慧手表何時能出現標準平台、穿戴裝置適用之人機互動技術何時能獲得使用者接受,以及廠商何時能跳脫傳統思維,不再以手機配件的邏輯去思考穿戴裝置,而是善用手機的資源,並開發出唯有穿戴裝置才能提供的殺手級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