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價格、易用性,可靠性這些問題,3D打印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化製訂。
儘管3D打印看起來有無限的前景,但是目前還有很多技術有待突破。
StrataSYS董事會主席Scott Crump坦承,材料的突破會帶來更高的技術革命。
在3D打印領域,材料是技術的核心之一,目前打印出來的材料以ABS(熱塑料)和樹脂為主。
兩種材質就像打印機中不同顏色的墨盒,在機器內“熔化”,通過不同比例的材料混合,可以產生出將近126種軟硬不同的新材料。
Scott 拿著一款鋥亮的水龍頭對記者說:“這款水龍頭是用3D打印製造的,內部材料是'塑料',而外層的金屬是後鍍上去的。
”現在他們的研發人員正在研發可以直接打印的金屬材質並取得突破。
展益彬向記者透露,目前西北工業大學等研究機構已經在藉助激光技術實現金屬材料“打印”取得了初步進展。
但是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總體而言,目前能夠應用於3D打印的材料還非常單一,以塑料為主,並且打印機對單一材料也非常挑剔。
一家使用3D打印機的公司就曾遇到打印機“墨頭”不工作的問題,經過近一個月的技術排查發現,是墨盒上方的一個小部件更換為替代性材料,過於敏感的墨盒“不識別”造成的。 這些小問題導致了3D打印在材料上的單一性和高成本。
除了材料上的突破,打印產品的抗壓性也是技術難題之一。
3D打印的原理就是將立體的產品以一層層的平面疊加堆積而成。
如果不是超高精確打印,用戶可以用肉眼看到打印產品一層層的細紋。
具體而言,假如用3D打印機來打印一個瓶子,從瓶底開始一層層向上堆積,成型的材料在縱向上可以支持很高的受力,但橫向上,受力大大降低,過大的受力有可能“斷裂”。
“3D打印的產品表面粗糙度較高,也就是不夠精密,廣泛應用於那些對外形有要求,特別是複雜外形但對內部無要求的產品上。”展益彬說。
這帶來的新問題是工業設計階段的保密性加強,但成品的複制性越來越容易,借助材料和結構的高複雜性提升複製成本也將成為國內工業企業的研究重點。
最後,David告訴記者,目前從計算機設計稿到產品打印,使用3D設計軟件,而全球的工程師或設計師更多地習慣於2D即平面設計,目前大量的設計人員正在從2D設計向3D設計轉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有解決了易用性、價格、可靠性這些問題,3D打印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