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市場密集討論QE逐步退場是否將產生後遺症時,事實上,主張QE政策的凱因斯學派,在美國已被越來越多人挑戰,特別與凱因斯同年出生亦是死對頭的經濟大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 1883~1950)的核心思想─「創造性破壞」理論,再次被美國政策重視。
不少經濟大師對於QE政策的成效不以為然,主要的原因在於QE就像強心針,病人有打針才有效,但真正能讓美國或全球走出經濟困境的還是創新、創造,如同熊彼得所言,透過創造性地打破市場均衡,才會出現企業家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
當然,美國政府也是心知肚明,2013年2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到,除了取得大量且低價的頁岩氣,奠定未來百年的重要能源外(破壞原先能源供給秩序),亦盼藉3D列印鞏固美國領先全球製造的重要技術,預料2014年1月28日歐巴馬發表國情諮文前,此二大議題有望再度成為市場焦點。
事實上,頁岩油及3D列印早就不是新的技術,不過,隨著時間的演進、技術上的突破,市場應用的廣度已開始加大,像是頁岩油目前的開採進度已超越預期,產量多到需將多餘的氣體直接燒掉,而3D列印方面雖然技術上也進步不少,但還不那樣成熟下,大量商業化較不易,接連被鴻海(2317)董事長郭台銘等人看衰。
不過,如「自造者時代」一書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言,3D列印不是技術革命,而是社會革命,未來所有創新將從各個角落湧入,3D列表機普及率亦將達20%。
對於投資者而言,在規格、技術、價格還不夠成熟、普及,往往才是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就像LED照明還在談不上有滲透率時,卻是投資報酬最甜美的一刻。
根據研究機構Wohlers
Association資料顯示,目前使用3D列印的產業已非常廣泛,從消費性產品、耐久財產品、醫療產業等皆有,加上美、中兩大經濟強權政府都在積極推動下,應用廣度將具有漫延性的可能,已被經濟學人視為引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導火線,預估未來6年,包括服務及設備投資金額複合成長率達16.5%。
而目前台股中與3D列印題材關連性最高的無非就是國內3D軟體代理大廠─實威科技(8416),雖然目前3D列印機僅占營收約10%,但一般而言,若使用者想用3D列印機列印出3D產品,包括3D繪圖軟體、數位切片等前置工作,都是需要完整的配套及設備,而實威完整的3D應用產品線,對於3D列印商機逐步成形,不論對於列印機或設計軟體的銷售,都將有明顯且直接幫助。
除了原有的3D產品外,實威擁有逆向工程的能力,能將眼前實體樣本經由3D輪廓量測、CAD曲面建構、外形修飾等程序,反向再次經3D列印機輪出原型或是
調整過的新樣本,就像目前最夯的黃色小鴨,每個人都可透過逆向工程,再經由3D軟體的調整修正,即可用3D列印輸出所謂的「歡樂鴨、招財鴨」。
另外,實威身為兩岸三地最大SolidWorks(全球最大3D繪圖軟體)代理商,但事實上,受到全球經濟表現不佳,且未來3D列印等應用面未變的潮流下,使用者對於2D轉3D軟體的轉換意願不高,以台灣為例,過去2D
AutoCAD(繪圖軟體)在台累積銷售已達9至10萬套,但目前實威累計授權的3D軟體卻只有1萬多個,如今經濟展望轉佳,應用層面亦較成熟,長期而
言,3D軟體有望提升至五成滲透率,對實威營運自然水漲船高。
實威預估,經媒體大量的報導,3D列印在社會各界引爆熱潮,2013年出貨金額較2012年大增1倍,達總銷售金額的一成,預估熱潮持續發燒下,2014
年還有三成以上的成長空間,營收占比將超過15%,挑戰20%,加上3D印表機需求拉升帶動其他3D繪圖、分析、資料管理軟體銷售動能,及中國據點從
2012年的8個增加到9個,法人預估,2014年營收有望成長二成,EPS挑戰7元。
除了實威代理美國3D印表機知名大廠3D
Systems(DDD.US)外,兩岸辦公設備商大廠─震旦行(2373)的布局也相當值得留意。
其中,震旦行先是取得美國另一家3D列印大廠
Stratasys(SSYS.US)靈感系列產品在中國獨家代理權後,近期再度與工研院攜手,推出自有品牌3D印表機,布局將更加完整,配合完整的自有
通路體系,預料對營運有長足貢獻。
事實上,隨著3D列印被媒體大幅報導後,據傳近一年全球新增百餘個品牌,若打開淘寶、亞馬遜等入口網站,各式品牌機種競爭激烈,加上目前已商業化的技術超過7種,最終誰能勝出,肯定將出現一番廝殺。不過,就過往的歷史,通路將是最終贏家。
震旦行的強項在於通路布局,2D商業用印表機通路已經營超過49年,在中國除了超過500個營運據點,亦是響噹噹的中國馳名品牌,兩岸已擁有14至15萬
台的印表機租賃業務,法人預估,即使對2014年營運貢獻不大,營收僅約1至2億元,但潛力十足,預料3年後有望占營收10至15%,達20億元。
此外,
在高階機種上採取代理Stratasys大廠策略,訂價約1萬至2萬美元,即10萬人民幣以下,而自有品牌的3D印表機(FDM原型機)則訂價在1.5萬
至2萬人民幣,不論對於中小企業還是中高階個人消費者,都具有不小吸引力。
若以自造者時代作者預言未來3D印表機滲透率有望達二成,加上3D印表機在耗材費用遠比2D印表機高,3D印表機對於震旦行的長線貢獻將頗有看頭,目前評價亦低於其他3D列印通路業者,值得深入追蹤。
除了實威及震旦行外,目前台股已推出3D印表機的業者,包括金寶(2312)以自有品牌打低階市場(FDM原型機,售價約1.5萬台幣)、上奇
(6123)以自有品牌攻中階市場(FDM原型機)、揚明光(3504)則推出精度較高的SLA原型3D印表機(售價預估在5萬台幣以下)、研能科
(8197)自有品牌3D印表機(3DP原型機)等,未來營運值得期待。
除了3D印表機台外,事實上,耗材的使用及改革亦是發展的關鍵,傳出國精化(4722)、偉盟(8925)、鑫科(3663)等布局有成,當中又以國精化生產的液態光敏樹脂材料較具能見度。
綜合而言,雖然3D印列在打樣及開模階段平均可降低五成費用、七成時間,但受到精度、表面光滑度、結構強度、成本等問題影響,目前的技術僅能對於約30件
的小批量產品效果較佳(目前SLA原型機已可生產牙齒模型,及FDM原型機成本低及彈性高,較可能成為主流技術),與郭台銘董事長說法一致,3D印列暫時無法取代需求量化產品。
因此,在技術及成本未能突破前,對於操作3D列印概念股的投資人而言,仍僅算是題材面的加分項目,本業獲利及布局的深度,才能較獲長線投資人青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