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的發展,將帶動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部本周四將向行政院會報告3D列印的未來與發展策略,科技部表示,未來我國將在家用類和工業用雙管齊下開發,初步選定航太、醫材及機械等領域切入發展,未來2020年預估商機達40億美元,我與日韓可一爭長短。
科技部及經濟部均各投入約二億元資源,投入3D列印技術的研發,主要在設備、材料及創新應用等三大層面,設備中包括關鍵模組發展。
創新應用方面,經部技術處長林全能表示,美國最夯發展,都是高分子材料的民生用途。
林全能說,運用3D列印技術設備及材料應用在實際產品的生產,初步選定生醫、航太及金屬三方向。
生醫方面例如人工骨骼,齒模,脊椎等人體植入物產品;航太方面,則以複雜零組件為主;其他有工業產品像複雜工具機模具,利用3D列印溫控會更佳。
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長馮展華也指出,未來3D列印的技術發展,不會集中在單一人工便宜的基地,傳統生產基地及行銷管道都會被打破,只要被授權取得
3D列印技術後,全球各地都可以是生產基地,因此誰能發展出成功軟體設計,擁有最多智財權的人,就能賺錢,而非製造者,可說是第三次的工業革命。
馮展華說,未來有二大主軸是我國切入主力,一是3D列印設備及耗材能掌握一定比例以上,利用印表機帶動耗材的產業供應鏈發展;而印表機市場區主要在軟體設計。
文化部有數位典藏的基礎,是中華文化的特色,若能變成3D列印的亮點,建立巨量資料,未來我國3D列印的印表機一定會銷售很好。
馮展華指出,工業用3D列印設備,我主要競爭對手為日本,而歐美各國勢將以台灣為代工基地,雖然目前工業用以台日韓三方競爭最激烈,但我中部工具機產業技術能力較南韓佳,耗材供應鏈的製程技術也相當有競爭力,這是台灣發展3D列印技術最大優勢所在。
他表示,未來生活中使用的戒指都可以用3D列印技術來設計,以金粉鈦合金粉或白金金粉作為材料製造,對此,林全能表示,工研院南分院有一個鐳射光谷,今年已利用3D列印設備製造出黃金飾物,在新加坡得獎,材料正是金屬粉。
Please help me to click the ad. Thanks!!
前瞻思維,擘劃3D列印產業藍圖 (台灣科技部)
政府推動3D列印科技產業,科技部訂出民國107年培養百萬名3D列印應用與文創人才、掌握世界30%的3D列印機產能等目標。
科技部上午在行政院會報告「3D列印科技的發展及推動」指出,目前由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督導跨部會創意與3D列印推動計畫,積極推動台灣3D列印工作。
科技部說,經濟部推動3D列印產業政策、關鍵零組件、系統開發與產業扶植,科技部推動創新應用、關鍵技術與軟體開發,教育部推動教育普及與人才培育,衛福部推動3D生物列印醫療相關法規研擬,文化部推動工藝設計於3D列印應用面向的卓越人才培育等。
科技部表示,台灣多中小企業,具分散式群聚製造特色,產業結構適合發展3D列印產業,不論是開發自有品牌或替國際大廠代工都有相當契機。
科技部訂下目標,預計在民國107年達到從關鍵零組件、材料到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掌握世界30%的3D列印機產能;培養百萬名3D列印應用與文創人才;建立世界級的創意設計與中華文化藝術巨量資訊圖庫。
行政院長江宜樺聽取報告後表示,3D列印科技產業相當符合政府推動產業朝高值化、在地就業的產業政策目標,請相關部會以前瞻思維,積極擘劃台灣3D列印產業策略藍圖,並踏實、有計畫的逐步達成,請政務委員蔡玉玲持續協調部會推動相關工作。
江宜樺期許未來台灣除能建立從關鍵零組件、材料到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外,也能培養一流3D文創人才,建立世界級的創意設計與文化藝術巨量資訊圖庫。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德美韓等國家已積展發展3D列印政策,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具分散式群聚製造特色,產業結構適合發展3D列印產業,較南韓更具競爭優勢,不論是開發自有品牌或替國際大廠代工都有相當契機,除此之外,開發創新技術、創意設計或藝術創作的數位化等,也都是台灣發展3D列印的機會,未來3D列印產業逐步發展後,能帶來就業機會,並創造良好的市場效益。
科技部上午在行政院會報告「3D列印科技的發展及推動」指出,目前由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督導跨部會創意與3D列印推動計畫,積極推動台灣3D列印工作。
科技部說,經濟部推動3D列印產業政策、關鍵零組件、系統開發與產業扶植,科技部推動創新應用、關鍵技術與軟體開發,教育部推動教育普及與人才培育,衛福部推動3D生物列印醫療相關法規研擬,文化部推動工藝設計於3D列印應用面向的卓越人才培育等。
科技部表示,台灣多中小企業,具分散式群聚製造特色,產業結構適合發展3D列印產業,不論是開發自有品牌或替國際大廠代工都有相當契機。
科技部訂下目標,預計在民國107年達到從關鍵零組件、材料到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掌握世界30%的3D列印機產能;培養百萬名3D列印應用與文創人才;建立世界級的創意設計與中華文化藝術巨量資訊圖庫。
行政院長江宜樺聽取報告後表示,3D列印科技產業相當符合政府推動產業朝高值化、在地就業的產業政策目標,請相關部會以前瞻思維,積極擘劃台灣3D列印產業策略藍圖,並踏實、有計畫的逐步達成,請政務委員蔡玉玲持續協調部會推動相關工作。
江宜樺期許未來台灣除能建立從關鍵零組件、材料到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外,也能培養一流3D文創人才,建立世界級的創意設計與文化藝術巨量資訊圖庫。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表示,德美韓等國家已積展發展3D列印政策,臺灣有許多中小企業,具分散式群聚製造特色,產業結構適合發展3D列印產業,較南韓更具競爭優勢,不論是開發自有品牌或替國際大廠代工都有相當契機,除此之外,開發創新技術、創意設計或藝術創作的數位化等,也都是台灣發展3D列印的機會,未來3D列印產業逐步發展後,能帶來就業機會,並創造良好的市場效益。
3D列印3年內有成 科技部首推生醫
3D列印技術百家爭鳴,科技部日前制定多項計畫,主要推動醫療器材、生醫材料、客製化人工骨骼與齒模技術,其中客製化數位齒列矯正系統已逐步成。
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聚落。
科技部28日在行政院院會中報告我國3D列印科技的發展指出,根據CNBC報告,3D列印市場5年內將在全球成長5倍,到了2025年產值預估達40億美元。
目前我國的金寶集團、研能科技、揚明光學等都是3D列印的知名品牌,未來將發展各式產業特用的3D印表機。
科技部指出,我國掌握多項3D印表機的關鍵技術,如中山科學研究院高能量雷射源、工研院與中正大學、清大掌握的控制器與控制軟體、以及台大、中正、清大研發的繪圖及電腦輔助製造軟體等。
預估後續將可用於牙科、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專用3D印表機。
目前行政院也進行跨部會的3D列印推動計畫,如經濟部主導產業政策制定、工業局負責新產品開發計畫,科技部以專題研究和產學合作的方式推動創新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發,衛福部則負責制定3D列印醫療器材相關法規。
另外教育部、文化部也都參與3D列印人才的培育。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指出,由於硬體的價格一直都在下降,販賣印表機本身利潤不大,若光是用在民生代工,製造各式零件,利潤也無法提升。
因此科技部推動各項計畫,希望能把專業的「know how」跟3D列印技術綁在一起,如專用在牙科的數位齒列矯正掃瞄系統,可製作客製化的隱形矯正牙套、假牙,或是專做人工骨骼,就能夠提高獲利。
目前科技部執行中的計畫包括馬達設計、客製化骨折內固定器、生醫粉漿材料積層噴印製造研發、口腔癌顱顏顎面重建的整合型研究、金屬粉末雷射燒結積層製造等。
林一平說,另外像是中國特色文化商品法藍瓷,早在10年前就已3D列印科技進行藝術創作數位化,瓷器上的細微零件都是由3D列印而成。
科技部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並掌握全球30%的3D列印積產能,建立藝術巨量資料圖庫。
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聚落。
科技部28日在行政院院會中報告我國3D列印科技的發展指出,根據CNBC報告,3D列印市場5年內將在全球成長5倍,到了2025年產值預估達40億美元。
目前我國的金寶集團、研能科技、揚明光學等都是3D列印的知名品牌,未來將發展各式產業特用的3D印表機。
科技部指出,我國掌握多項3D印表機的關鍵技術,如中山科學研究院高能量雷射源、工研院與中正大學、清大掌握的控制器與控制軟體、以及台大、中正、清大研發的繪圖及電腦輔助製造軟體等。
預估後續將可用於牙科、汽車零組件等產業專用3D印表機。
目前行政院也進行跨部會的3D列印推動計畫,如經濟部主導產業政策制定、工業局負責新產品開發計畫,科技部以專題研究和產學合作的方式推動創新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發,衛福部則負責制定3D列印醫療器材相關法規。
另外教育部、文化部也都參與3D列印人才的培育。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指出,由於硬體的價格一直都在下降,販賣印表機本身利潤不大,若光是用在民生代工,製造各式零件,利潤也無法提升。
因此科技部推動各項計畫,希望能把專業的「know how」跟3D列印技術綁在一起,如專用在牙科的數位齒列矯正掃瞄系統,可製作客製化的隱形矯正牙套、假牙,或是專做人工骨骼,就能夠提高獲利。
目前科技部執行中的計畫包括馬達設計、客製化骨折內固定器、生醫粉漿材料積層噴印製造研發、口腔癌顱顏顎面重建的整合型研究、金屬粉末雷射燒結積層製造等。
林一平說,另外像是中國特色文化商品法藍瓷,早在10年前就已3D列印科技進行藝術創作數位化,瓷器上的細微零件都是由3D列印而成。
科技部預計在107年達到關鍵零組件、材料與軟體技術完全自主的3D列印產業群聚,並掌握全球30%的3D列印積產能,建立藝術巨量資料圖庫。
愛普生新創業務 拚出好成績
愛普生(EPSON)在台銷售產品日趨多元化,並在日前台北電腦應用展中,傳出銷售佳績!
以去年才投入的運動手表系列-EPSON Runsense路跑教練為例,在新品加持,光是台北應用展期間實體、網路通路和前一個月相比,合計成長五成,力拼台灣運動手持裝置企圖心明顯。
台灣愛普生影像科技事業部總經理呂理迪說,根據IDC等最新市調資料,愛普生利基業務如噴墨印表機、投影機等,目前表現依舊是市場領先品牌,為開創多元業務,愛普生自2012年在台引進一系列智慧穿戴裝置,以核心感測技術為基石,拓展多項結合雲端、穿戴式生活娛樂產品,如今此新創業務,在日前結束的台北電腦應用展中,獲得市場肯定。
以新款智慧眼鏡EPSON BT-200 3D為例,具雙透明顯示螢幕、頭部動態追蹤、前置攝影鏡頭為體驗群眾帶來數位與實體世界的震撼,應用展期間,每日慕名體驗人數絡繹不絕,預購人數超越預期;至於EPSON Runsense 路跑教練,以同級最高GPS 30小時超馬電力, 搭配智慧型裝置APP,藍牙即時上傳分享,深受路跑迷喜愛,開賣首月網購通路成長三倍,應用展整體銷售量大幅成長五成,不少民眾一次購買多組,和家人朋友 一起使用分享路跑樂趣。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台唯一藍牙手寫標籤機EPSON LW-600P,以不到4,000元搶市外,因全線標籤機產品已在企業、學生、主婦市場取得不錯的銷售表現,此次EPSON LW-600P的推出,同時帶動愛普生於應用展期間銷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四成。
呂理迪最後說,愛普生近年創新的產品布局,希望能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智慧生活方案,同時讓企業能因愛普生產品提升競爭力,預估今年在台銷售表現有機會再創新高。
以去年才投入的運動手表系列-EPSON Runsense路跑教練為例,在新品加持,光是台北應用展期間實體、網路通路和前一個月相比,合計成長五成,力拼台灣運動手持裝置企圖心明顯。
|
台灣愛普生影像科技事業部總經理呂理迪說,根據IDC等最新市調資料,愛普生利基業務如噴墨印表機、投影機等,目前表現依舊是市場領先品牌,為開創多元業務,愛普生自2012年在台引進一系列智慧穿戴裝置,以核心感測技術為基石,拓展多項結合雲端、穿戴式生活娛樂產品,如今此新創業務,在日前結束的台北電腦應用展中,獲得市場肯定。
以新款智慧眼鏡EPSON BT-200 3D為例,具雙透明顯示螢幕、頭部動態追蹤、前置攝影鏡頭為體驗群眾帶來數位與實體世界的震撼,應用展期間,每日慕名體驗人數絡繹不絕,預購人數超越預期;至於EPSON Runsense 路跑教練,以同級最高GPS 30小時超馬電力, 搭配智慧型裝置APP,藍牙即時上傳分享,深受路跑迷喜愛,開賣首月網購通路成長三倍,應用展整體銷售量大幅成長五成,不少民眾一次購買多組,和家人朋友 一起使用分享路跑樂趣。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台唯一藍牙手寫標籤機EPSON LW-600P,以不到4,000元搶市外,因全線標籤機產品已在企業、學生、主婦市場取得不錯的銷售表現,此次EPSON LW-600P的推出,同時帶動愛普生於應用展期間銷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成長四成。
呂理迪最後說,愛普生近年創新的產品布局,希望能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智慧生活方案,同時讓企業能因愛普生產品提升競爭力,預估今年在台銷售表現有機會再創新高。
Google 獲批令你的眼鏡可以內嵌 Google Glass 的專利!
Google 欲推出 Google Glass
系列產品,但至只是在美國開售開發人員版本,真正向大眾發行的版本仍未有任何消息。
不過,Google Glass 的元件就在眼鏡框之外,不單明顯得影響外觀,而且容易引人察覺是否正在偷拍,令你出入不方便。不過 Google 最近獲得一個專利,是如何把 Google Glass 嵌入眼鏡之中而不會影響到外觀的專利。
這個專利是由 Google 工程師 Mitchell Heinrich 名義提交,這個工程師曾獲得多項 Google Glass 的專利。
整個專利就是把 Google Glass 的鏡頭和顯示螢幕,嵌入在眼鏡的內側,螢幕變得更小。
同時螢幕十分接近鏡片,在內側加上元件也不影響配戴眼鏡時對視力的影響。
不過 Google 仍未有任何 Google Glass 發佈的消息,相信想試一下 Google Glass 的用戶,還需要等待一段漫長時間,而這個專利是否會進一步用作改裝你的眼鏡,或是只是專利的圖片般以完整的眼鏡形式推出,這專利似乎未有答案,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就算是戴眼鏡的人都可以使用 Google Glass 了。
不過,Google Glass 的元件就在眼鏡框之外,不單明顯得影響外觀,而且容易引人察覺是否正在偷拍,令你出入不方便。不過 Google 最近獲得一個專利,是如何把 Google Glass 嵌入眼鏡之中而不會影響到外觀的專利。
這個專利是由 Google 工程師 Mitchell Heinrich 名義提交,這個工程師曾獲得多項 Google Glass 的專利。
整個專利就是把 Google Glass 的鏡頭和顯示螢幕,嵌入在眼鏡的內側,螢幕變得更小。
同時螢幕十分接近鏡片,在內側加上元件也不影響配戴眼鏡時對視力的影響。
不過 Google 仍未有任何 Google Glass 發佈的消息,相信想試一下 Google Glass 的用戶,還需要等待一段漫長時間,而這個專利是否會進一步用作改裝你的眼鏡,或是只是專利的圖片般以完整的眼鏡形式推出,這專利似乎未有答案,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就算是戴眼鏡的人都可以使用 Google Glass 了。
Google Glass 最新專利圖片,可見 Google Glass 內嵌到眼鏡框之中。
奇景、Lumus攜手開發次世代主流消費用智慧眼鏡
谷歌(Google Inc.)今年在年度軟體開發商大會上完全沒有提及谷歌眼鏡(Google Glass)、跟兩年前透過高空跳傘影片高調宣傳的態度呈現極大的落差。
但,這並不代表智慧眼鏡相關供應商就得痴痴等待谷歌的關愛眼神。
影像顯示處理IC設計公司奇景光電(Himax Technologies,
Inc.)18日宣佈與以色列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眼鏡生產商Lumus,
Inc.攜手開發次世代、鎖定主流消費市場的智慧眼鏡。
奇景、Lumus在戰鬥航空領域已經合作多年、攜手生產領先市場的頭盔顯示器。
奇景執行長吳炳昌表示,奇景非常高興能夠擴大與Lumus現有的合作關係。
他指出,Lumus已開發出一種創新的技術、將可使擴增實境眼鏡成為下一個人人必備的消費裝置。
Lumus執行長Zvi Lapidot指出,卓越獨特的LCOS技術、量產能力以及前瞻的技術應用是Lumus選擇奇景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的關鍵。
奇景專為智慧眼鏡設計的微型顯示器搭配Lumus透明顯示器為真正的擴增實境與免持穿戴運算裝置創造出理想的解決方案。
奇景ADS 19日上漲0.13%、收7.75美元,連續第3個交易日收高。
但,這並不代表智慧眼鏡相關供應商就得痴痴等待谷歌的關愛眼神。
奇景、Lumus在戰鬥航空領域已經合作多年、攜手生產領先市場的頭盔顯示器。
奇景執行長吳炳昌表示,奇景非常高興能夠擴大與Lumus現有的合作關係。
他指出,Lumus已開發出一種創新的技術、將可使擴增實境眼鏡成為下一個人人必備的消費裝置。
Lumus執行長Zvi Lapidot指出,卓越獨特的LCOS技術、量產能力以及前瞻的技術應用是Lumus選擇奇景作為戰略合作夥伴的關鍵。
奇景專為智慧眼鏡設計的微型顯示器搭配Lumus透明顯示器為真正的擴增實境與免持穿戴運算裝置創造出理想的解決方案。
奇景ADS 19日上漲0.13%、收7.75美元,連續第3個交易日收高。
奇景光電技術和Lumus公司,公司宣布合作開發下一代智能眼鏡
8:08 am Himax Tech and Lumus, Inc. announce collaboration to develop next-generation smart glasses (HIMX) : The co with Lumus announced another joint initiative to continue developing the next-generation of smart glasses that will set new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in imag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The co notes their microdisplay,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smart glasses, combines smoothly with Lumus' transparent display, creating the ideal solution for true Augmented Reality and hands-free wearable computing
上午08時08奇景光電技術和Lumus公司,公司宣布合作開發下一代智能眼鏡(HIMX):該用Lumus公司共同宣布再次聯合行動繼續開發下一代智能眼鏡,將設置在圖像的新技術標準質量和性能。聯席指出他們的微型顯示器,專為智能眼鏡的設計,結合平穩,Lumus公司“透明顯示器,從而為增強真實的現實和免提可穿戴計算的理想解決方案
上午08時08奇景光電技術和Lumus公司,公司宣布合作開發下一代智能眼鏡(HIMX):該用Lumus公司共同宣布再次聯合行動繼續開發下一代智能眼鏡,將設置在圖像的新技術標準質量和性能。聯席指出他們的微型顯示器,專為智能眼鏡的設計,結合平穩,Lumus公司“透明顯示器,從而為增強真實的現實和免提可穿戴計算的理想解決方案
TI DLP強化穿戴裝置顯示
穿戴式裝置的龐大商機,吸引了各家電子廠商加入市場,而其產品型態多樣
化,更讓許多技術在穿戴式裝置中有了新的應用,例如微投影顯示或者近眼顯示技術。
目前,就智慧眼鏡及頭戴式顯示器來看,以LCoS為主要的關鍵技術,不過德州儀器(TI)DLP產品部門台灣業務經理賴彥昇指出,DLP設計彈性化,且能夠支援各種光源,包含可見光及不可見光,因此非常適用於穿戴式裝置當中。
德州儀器的DLP技術目前已廣為市場所熟知,其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賴彥昇指出,DLP可說是最具彈性化設計的半導體技術,大從電影院投影,小至穿戴式裝置都能夠支援,而截至目前為止,DLP出貨量已超過四千萬顆,顯見市場對於DLP技術的青睞。
而隨著Google推出Google Glass,帶起了一陣智慧眼鏡熱潮,讓近眼顯示技術有了更多的應用。
不過事實上,早在Google
Glass穿透式的顯示技術之前,賴彥昇表示,近眼顯示在市場中已發展了一段時間,而近來搭上智慧眼鏡風潮,讓DLP技術有了一些新的著墨。
為此,TI在去年推出新的DLP微投影晶片組,其具備Tilt & Roll
Pixel(TRP)以及IntelliBright影像處理演算法兩大特點,前者能夠將系統變小、降低功耗同時又提高效能,且可提供更好的影像顯示,後者則能夠透過演算法調節影像的亮度及對比度。
賴彥昇指出,高對比度是重要的關鍵因素,而相較於傳統顯示方式,DLP能夠提供更高的對比度。
他解釋,由於智慧眼鏡經常結合虛擬實境的技術應用,而高對比度在虛實畫面相重疊時,將有助於畫面顯示更為清晰。
八月份持股公告 (2014)
股票清單: 趨勢題材:
1. 研能科技 (興櫃8197) a. 數位印刷革命 b. 3D列印 c. MEMS微流體技術
2. 立景光電 (未上市) a. Google glass (LCoS) b. 穿戴式科技 c. 微投影技術
3. 岱稜科技 (3303) a. 104人力銀行_急徵輪班作業員!! 呵呵~
1. 研能科技 (興櫃8197) a. 數位印刷革命 b. 3D列印 c. MEMS微流體技術
2. 立景光電 (未上市) a. Google glass (LCoS) b. 穿戴式科技 c. 微投影技術
3. 岱稜科技 (3303) a. 104人力銀行_急徵輪班作業員!! 呵呵~
3D 列印龍爭虎鬥,雙雄皆祭出購併助威
2013 年可說是美國 3D 列印股價狂飆的一年,3D 列印雙雄之中,2013 年 6 月購併消費性 3D 列印大廠 MakerBot
的以色列工業列印大廠 Stratasys ,股價在 2013 年漲了 73%,而美國 3D 列印大廠 3D Systems 更是驚人,在
2013 年狂漲 173%,不過,到了 2014 年,股價雙雙回檔,回檔的過程中雙方立場交換,至 2014 年 8 月,Stratasys
回檔了約 15%,3D Systems 則是回檔了約 47%。
2014 年第 2 季財報,3D Systems 營收 1 億 5,150 萬美元,雖然各領域的營收與 2013 年同期相比較都呈現大幅成長,如服務部分營收成長 38%,設計製造部份成長 28%,醫療領域營收成長 46%,但是營收還是未能達到市場預期,而毛利率為 47.8%,也一樣低於市場預期,並較去年同期下降。
雖然營收獲利表現並不差,但由於未能達到市場預期水準,財報發表後股價應聲下跌。
另一方面,Stratasys 在 2014 年第 2 季,營收為 1 億 7,85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67%,MakerBot 佔其中的 3,360 萬美元,比起 2013 年仍是獨立公司時成長約 1 倍,扣除 MakerBot 的部分,Stratasys 營收仍成長了 35%,GAAP 下虧損較 2013 年同期的虧損 280 萬美元大減至 17.3 萬美元(非 GAAP 下則為獲利 2,800 萬美元),財報發表後,Stratasys 股價歡漲慶賀。
Stratasys 在 MakerBot 的收購中獲益匪淺,因此購併的腳步也不停歇,2014 年 4 月,宣布購併北美最大 3D 列印服務業者 Solid Concepts 與專營雷射燒結與雷射光固化成形(Stereolithography)的 Harvest Technologies ,其中 Solid Concepts 的購併交易在 7 月完成,可望在 2014 年全年為 Stratasys 帶來 3,000 萬到 4,000 萬美元的額外營收,但由於 3D 列印服務業的毛利比製造領域來得低,因此可能會拉低 Stratasys 的毛利率。
Simbionix 本為以色列新創企業,研發中心位於以色列,但總部已遷至美國克里夫蘭,購併完成後,Simbionix 的執行長 Gary Zamler 將成為 3D Systems 的副總裁。
3D 列印產業購併頻仍,也代表產業逐漸進入成熟期,過去各業者一起拓展市場,擴大產業界對 3D 列印的認知,可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業者把一起把餅做大放在最優先,彼此競爭放在其次,但隨著市場成長並逐漸成熟,以及龍頭廠商大肆購併,未來數個大廠彼此競爭的態勢已經隱然成形,3D 列印產業界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競爭時代。
2014 年第 2 季財報,3D Systems 營收 1 億 5,150 萬美元,雖然各領域的營收與 2013 年同期相比較都呈現大幅成長,如服務部分營收成長 38%,設計製造部份成長 28%,醫療領域營收成長 46%,但是營收還是未能達到市場預期,而毛利率為 47.8%,也一樣低於市場預期,並較去年同期下降。
雖然營收獲利表現並不差,但由於未能達到市場預期水準,財報發表後股價應聲下跌。
另一方面,Stratasys 在 2014 年第 2 季,營收為 1 億 7,85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67%,MakerBot 佔其中的 3,360 萬美元,比起 2013 年仍是獨立公司時成長約 1 倍,扣除 MakerBot 的部分,Stratasys 營收仍成長了 35%,GAAP 下虧損較 2013 年同期的虧損 280 萬美元大減至 17.3 萬美元(非 GAAP 下則為獲利 2,800 萬美元),財報發表後,Stratasys 股價歡漲慶賀。
Stratasys 併購 MakerBot 見成效
Stratasys 的業績成長表現,可說正是源自於購併 MakerBot ,不僅 MakerBot 本身的業績成長帶動總體成績,MakerBot 更成為 Stratasys 本業銷售的催化劑,Stratasys 原本銷售的工業級 3D 列印系統單價相當高,客戶不願輕易嘗試,但許多客戶先購買消費性的 MakerBot 產品之後,一方面發現 3D 列印的潛力,一方面也發現消費性 3D 列印機的功能的確有所不足,於是「升級」採購 Stratasys 的產品,促成 Stratasys 業績大幅成長。Stratasys 在 MakerBot 的收購中獲益匪淺,因此購併的腳步也不停歇,2014 年 4 月,宣布購併北美最大 3D 列印服務業者 Solid Concepts 與專營雷射燒結與雷射光固化成形(Stereolithography)的 Harvest Technologies ,其中 Solid Concepts 的購併交易在 7 月完成,可望在 2014 年全年為 Stratasys 帶來 3,000 萬到 4,000 萬美元的額外營收,但由於 3D 列印服務業的毛利比製造領域來得低,因此可能會拉低 Stratasys 的毛利率。
3D 列印持續併購整合
另一方面,3D Systems 也同樣正積極購併,2014 年 8 月 6 日,宣布買下主要經營光固化成形技術的 Laser Reproductions,以及將以 1.2 億美元現金,買下醫療訓練模擬器製造商 Simbionix。Simbionix 本為以色列新創企業,研發中心位於以色列,但總部已遷至美國克里夫蘭,購併完成後,Simbionix 的執行長 Gary Zamler 將成為 3D Systems 的副總裁。
3D 列印產業購併頻仍,也代表產業逐漸進入成熟期,過去各業者一起拓展市場,擴大產業界對 3D 列印的認知,可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各業者把一起把餅做大放在最優先,彼此競爭放在其次,但隨著市場成長並逐漸成熟,以及龍頭廠商大肆購併,未來數個大廠彼此競爭的態勢已經隱然成形,3D 列印產業界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競爭時代。
Google has until October 2014 to exercise stake to 16% Himax Display (立景)
好久不見的谷歌眼鏡動態,當大多數人認為原本應該在7/23日行使的對立景的增股權貌似不加碼了〜其實真正的增股權期限是10/22 2014 ,隨著lcos應用穿戴裝置有聯想的加入和LCOS技術的突破,谷歌到底加不加碼各位一起來瞧瞧吧?!
Google has until October 2014 to exercise stake to 16%
Google has until October 2014 to exercise stake to 16%
智慧手錶和眼鏡好不好看,關係格調高低
theer Labs最新的報告指出,3到4年後,谷歌眼鏡將會和普通太陽鏡的外觀差不多。
如果你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你就會覺得奇客距離時尚有多遠。
但這樣的看法顯然是片面與過時的。
從去年開始,蘋果開始加快從時尚界挖掘人才的步伐,儘管這家公司在品位上從來都是引領科技界風潮。
讓我們從最新的一次挖人開始說起。
8月6日,據9to5mac報道,伊夫聖洛朗( Yves Saint Laurent)歐洲業務總裁兼零售主管Catherine Monier已於今年夏天離開這家總部在巴黎的時尚巨頭,加盟蘋果“特別項目”。
據說,去年加入蘋果“特別項目”的伊夫聖洛朗前CEO Paul Deneve在幕後主導了這一人事變動。
Monier2012年進入伊夫聖洛朗,在Deneve的手下工作,此前曾在巴黎多個時尚品牌擔任零售和批發工作職位。
消息人士稱,Deneve領導的小組一直在為蘋果官方零售店制定新戰略,以便使這些分佈全球的商店賣出更多時尚和可穿戴產品。
Monier的加入時機值得注意:蘋果準備今秋發佈時尚的可穿戴設備,需要在發佈前獲得推銷時尚產品的專業人士。
在此之前,前Burberry的CEO Angela Ahrendts已加入蘋果,擔任負責零售和網絡商店的高級副總裁。
同樣被挖去的還有前Burberry社交媒體行銷主管Musa Tariq。
這麼多來自大牌時尚公司的高級主管,讓人不得不遐想,蘋果即將推出的可穿戴設備,逼格到底會有多高?
但對於每一代產品都會確立設計標桿的蘋果來說,產品無論如何都一定會是時尚的、炫酷的、優雅的。
而那些被吐槽土到掉渣的科技企業,是否也在追尋時尚界人士呢?
谷歌——這家曾被科技媒體批為毫無時尚感的企業,確實比蘋果更有奇客味,但當你看到他們最新拿出的安卓系統AndroidL呈現出的“材料設計(Material Design)”,以及谷歌眼鏡在外觀上的改進後,你會發現,這些年,谷歌也在產品設計上下工夫。
早在兩年前,谷歌就認定必須向時尚界靠攏,時裝設計師Diane von Furstenberg將谷歌眼鏡帶到了紐約時裝周。
而在今年6月,她又與谷歌合作,發起設計谷歌眼鏡框架的活動。
女裝零售網站Net-A- Porter.com已開始出售限量版谷歌眼鏡,包括黑色、綠色、紫紅色、棕色和白色框架。
該網站的男裝項目也在出售各種設計的谷歌眼鏡。
Atheer Labs最新的報告指出,3到4年後,谷歌眼鏡將會和普通太陽鏡的外觀差不多。
媒體界普遍認為,智慧手錶至今沒有在全球大賣的原因,除了功能方面的缺陷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智慧手錶不像手錶。
直到摩托羅拉推出MOTO 360。
這款最像手錶的智慧手錶,讓諸多普通消費者燃起購買智慧手錶的慾望。
蘋果的智慧手錶會超越MOTO 360嗎?
稍加觀察,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科技界近來擁抱大量時尚界人士,與可穿戴式設備的崛起有關。
也就是說,科技界在推出可穿戴式設備上需要時尚界的幫助,而時尚界可以通過科技新產品來進入另一個用武之地。
上個月,Beecham Research的市場分析報告指出,如果可穿戴設備時尚得讓人簡直無法停止流口水,那麼它的翻身之日就不遠了。
據說,現在不流行裝逼,流行的是風輕雲淡的裝逼。
你戴一副一看就是智慧眼鏡的眼鏡,就是裝逼,你戴一副RayBan太陽鏡,然後風輕雲淡地對眼鏡說一句“OK Google”,那才是低調的奢華。
微軟第一人稱縮時攝影技術
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正在研發hyperlapse縮時攝影技術,以協助將日漸流行的第一人稱(first-person)影片進行快速播放,同時可讓畫面穩定且流暢地呈現,微軟亦正著手建置支援縮時攝影的Windows App。
第一人稱攝影可望隨著各種穿戴式裝置的出爐而日漸風行,例如可隨身配戴的智慧型眼鏡或是智慧型手錶都可隨時隨地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拍攝各種影片,這些 影片長度可能多達數小時或是數天,按照正常速度播放的內容也許非常無聊,而縮時攝影(hyperlapse或Time-lapse)的目的就是讓影片能夠快速播放以展現流動感。
微軟研究院的3名研究人員Johannes Kopf、Michael Cohen與Richard Szeliski研發出一種方法,能夠把第一人稱的影片轉成移動順暢的縮時攝影,像是帶著有攝影機的安全帽爬山或騎腳踏車等。
研究人員指出,在高速播放下,簡單以每格畫面的二次取樣再加上既有的各種影片穩定方法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在加速第一人稱的影片時,相機或畫面的晃動 還會被放大。
他們透過3個步驟把畫面變得穩定與流暢,包括先重建3D輸入的鏡頭路徑、密度、畫面與代理幾何,以讓路徑更加流暢,然後運算每個輸入畫面的幾 何代理,最佳化各個畫面的呈現,最後透過篩選適當的輸入畫面進行快速播放,其中有許多結果是傳統技術辦不到的。
從展示影片中可發現,將最初使用者自己所拍攝的影片快轉10倍所得的影片畫面非常顛簸,但在經由微軟的hyperlapse技術調整後,就成了一段專業的縮時影片。
微軟正積極把縮時影片的演算法轉成Windows app以供使用者下載,但尚未公布出爐時程。
第一人稱攝影可望隨著各種穿戴式裝置的出爐而日漸風行,例如可隨身配戴的智慧型眼鏡或是智慧型手錶都可隨時隨地以使用者的角度來拍攝各種影片,這些 影片長度可能多達數小時或是數天,按照正常速度播放的內容也許非常無聊,而縮時攝影(hyperlapse或Time-lapse)的目的就是讓影片能夠快速播放以展現流動感。
微軟研究院的3名研究人員Johannes Kopf、Michael Cohen與Richard Szeliski研發出一種方法,能夠把第一人稱的影片轉成移動順暢的縮時攝影,像是帶著有攝影機的安全帽爬山或騎腳踏車等。
研究人員指出,在高速播放下,簡單以每格畫面的二次取樣再加上既有的各種影片穩定方法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在加速第一人稱的影片時,相機或畫面的晃動 還會被放大。
他們透過3個步驟把畫面變得穩定與流暢,包括先重建3D輸入的鏡頭路徑、密度、畫面與代理幾何,以讓路徑更加流暢,然後運算每個輸入畫面的幾 何代理,最佳化各個畫面的呈現,最後透過篩選適當的輸入畫面進行快速播放,其中有許多結果是傳統技術辦不到的。
從展示影片中可發現,將最初使用者自己所拍攝的影片快轉10倍所得的影片畫面非常顛簸,但在經由微軟的hyperlapse技術調整後,就成了一段專業的縮時影片。
微軟正積極把縮時影片的演算法轉成Windows app以供使用者下載,但尚未公布出爐時程。
奇景 - LCOS微投影技術
奇景亦宣布,聯想(0992.HK)已成為奇景穿戴式裝置的合作夥伴。
奇景將提供聯想LCOS微投影顯示器,應用在多種穿戴式裝置產品上。
此外,奇景6月 推出最新正面照光LCOS專利新技術,目前正在與多家一線頂級客戶,將正面照光LCOS獨特技術應用在頭戴式顯示器產品,這些一線頂級客戶在測試過其他競爭者技術後,仍選擇使用奇景卓越效能及尖端技術的正面照光LCOS。
奇景將提供聯想LCOS微投影顯示器,應用在多種穿戴式裝置產品上。
此外,奇景6月 推出最新正面照光LCOS專利新技術,目前正在與多家一線頂級客戶,將正面照光LCOS獨特技術應用在頭戴式顯示器產品,這些一線頂級客戶在測試過其他競爭者技術後,仍選擇使用奇景卓越效能及尖端技術的正面照光LCOS。
奇景Q3財測夯、喜獲聯想LCoS訂單 ADR漲6%
液晶面板驅動IC設計公司奇景光電(Himax Technologies, Inc.)7日公佈的第2季(4-6月)財報表現穩健、第3季財測更優於預期,帶動ADR勁揚逾6%、站上60日移動平均線。
奇景7日公佈Q2財報:營收年減5.1%至1.964億美元;本業每單位ADR盈餘達0.142美元,較去年同期的0.117美元高出21.8%。根據Capital IQ調查,分析師原先預期該公司Q2營收、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將達1.954億美元、0.14美元。
展望本季(Q3),奇景預估營收將季增10-15%(相當於2.15-2.25億美元),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則將達0.102-0.117美元。
根據Capital IQ調查,分析師原先預期該公司Q3營收、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將達2.1174億美元、0.11美元。
奇景在新聞稿中指出,該公司的LCoS事業仍在持續與多位客戶同時合作當中,其中不乏知名廠商,而聯想集團(Lenovo)也和奇景合作開發了穿戴式裝置。
barron`s.com 報導,Chardan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Jay Srivatsa 7日隨即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奇景預估Q3營收將季增10-15%,已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7%,這份財測讓人印象深刻、且主要是拜三星電子 (Samsung)的訂單量反彈之賜。
Srivatsa原本認為奇景Q3營收僅能成長5%。
基於上述原因,Srivatsa決定將奇景 ADR目標價由4.5美元上修至5美元、但仍重申「賣出」評等,主因奇景雖然贏得了聯想的LCoS微顯示器訂單,但LCoS營收在2014年的貢獻恐怕不 大,且谷歌(Google Inc.)可能也不會在2014年要求奇景拉高LCoS產能。
奇景ADR 7日終場勁揚6.64%、收6.99美元,創5月23日以來收盤新高,目前較60日移動平均線(6.55美元)高出6.7%。
奇景7日公佈Q2財報:營收年減5.1%至1.964億美元;本業每單位ADR盈餘達0.142美元,較去年同期的0.117美元高出21.8%。根據Capital IQ調查,分析師原先預期該公司Q2營收、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將達1.954億美元、0.14美元。
展望本季(Q3),奇景預估營收將季增10-15%(相當於2.15-2.25億美元),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則將達0.102-0.117美元。
根據Capital IQ調查,分析師原先預期該公司Q3營收、本業每單位ADR盈餘將達2.1174億美元、0.11美元。
奇景在新聞稿中指出,該公司的LCoS事業仍在持續與多位客戶同時合作當中,其中不乏知名廠商,而聯想集團(Lenovo)也和奇景合作開發了穿戴式裝置。
barron`s.com 報導,Chardan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Jay Srivatsa 7日隨即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奇景預估Q3營收將季增10-15%,已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的7%,這份財測讓人印象深刻、且主要是拜三星電子 (Samsung)的訂單量反彈之賜。
Srivatsa原本認為奇景Q3營收僅能成長5%。
基於上述原因,Srivatsa決定將奇景 ADR目標價由4.5美元上修至5美元、但仍重申「賣出」評等,主因奇景雖然贏得了聯想的LCoS微顯示器訂單,但LCoS營收在2014年的貢獻恐怕不 大,且谷歌(Google Inc.)可能也不會在2014年要求奇景拉高LCoS產能。
奇景ADR 7日終場勁揚6.64%、收6.99美元,創5月23日以來收盤新高,目前較60日移動平均線(6.55美元)高出6.7%。
穿戴裝置變化大 供應鏈重新洗牌
根據統計,2013年第一季智慧手機出貨量首度超越功能手機,然而智慧手機發展至今,成長幅度已經趨緩,功能創新也不再如之前般吸引消費者。
因此為了提升利潤,科技大廠紛紛布局利基市場,例如穿戴式裝置。
隨著穿戴式裝置市場已初步成形,各家大廠期待能夠透過穿戴式裝置建構自家的生態系統。
相較於傳統ICT產品,穿戴式裝置具備解放雙手以及貼身測量兩大利基,且除了本身可上網之外,也可搭配智慧裝置進行功能延伸連動,應用發展潛力大。
為此,Google、Intel、Facebook等大廠開始透過建立平台或收購等動作佈署市場,例如Google日前針對穿戴式裝置發布Android
Wear,希望複製其智慧手機的成功經驗。
資策會智慧網
通系統研究所組長林敬文指出,目前在穿戴式裝置系統的搭載情況主要分為原生系統及專有系統兩大類,前者是透過既有的OS進行輕量化修改,包括SONY的智慧手錶、Epson的Moverio BT-200等都採用此方案;而後者則會依照裝置特性打造專屬OS,如Android
Wear、聯發科的Linkit開發平台都屬於此。
而如同行動裝置顛覆傳統PC為運算中心的思維,為供應鏈帶來大幅度的變化,林敬文表示,穿戴式裝置對於主晶片要求更低,晶片大廠市占將可能重新洗牌,除了聯發科、高通等幾家晶片大廠之外,中國晶片廠將有所發揮。
不過儘管前景看好,但穿戴式裝置目前仍屬於少量多樣的市場,其中林敬文指出,在穿戴式裝置的類型中,又以頭戴式顯示器在顯示、互動及環境監測三種功能中能力最好,因此潛力也最高。
而就智慧眼鏡而言,林敬文表示,其應用的人機介面技術主要有七大類,包括眼球追蹤、眼球姿勢控制、骨傳導技術、手勢辨別、觸控、語音、九軸感測。
如何善用這些人機介面並找到適合的使用情境,將會是穿戴式裝置發展的最大挑戰。
切入智慧眼鏡ODM 鉅景受囑目
穿戴式裝置近來蔚為風潮,從iWatch到mPro、Google glass,酷炫充滿新穎應用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對未來科技無限遐想。
Google glass近期引領風騷,而國內的鉅景科技(3637)不落人後,亦推出SiME智慧眼鏡產品引起市場注意。
本期為讀者專訪董事長藍春生,就公司目前營運 狀況進行了解。
深耕各類模組微型化整合技術 提前布局切入穿戴裝置
鉅景原本主要業務為記憶體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設計,出貨給國內數位相機代工廠或是日本品牌廠,長期下來累積了微控制晶片(MCU)與無線通訊元件整合模組產品相關設計、測試的獨家經驗,可應用於各式可攜式產品對無線通訊、行動儲存的需求。
在穿戴裝置風潮尚未成形,市面上亦無領頭羊產品出現時,鉅景現任總經理戴昌台在3年前上 任後,即積極開始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看到的就是目前火紅的穿戴裝置,甚至後續雲端服務系統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希望憑藉公司具有相當基礎的微型模組整合能力,建立公司產品競爭力築起競爭門檻,在整體產業初期發展未臻時具有市場先進者優勢。
鎖定大陸及歐美市場 首批產品預計今年第4季出貨
鉅景切入智慧型眼鏡的營運策略,即提供客戶一個彈性的設計平台,讓客戶依據各自鎖定的應用與市場,做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產品設計,大大降低開發者產品開發與 使用者採購之成本。
以政府機關對智慧眼鏡需求為例,除了公家機關在採購設備上有其成本考量,警察巡邏時特定資料搜尋分析或是博物館展品導覽等運用,亦不需要如Google glass般之高階軟硬體設備所提供之廣泛新穎應用。
此時鉅景所提供之低成本特定功能智慧型眼鏡,即大大迎合此利基市場之需求。
但不要誤以為相對低廉的產品成本品質或效能無法與高階的Google glass匹敵,鉅景的核心競爭能力,除先前所提的微型化整合模組,可將各類晶片、元件有效率地整合在基板上外,並能確保產品不會因為組裝後,個別元件因 散熱不佳或電路設計不良所產生之效能衰退;同時鉅景長期與提供晶片之大陸IC設計大廠瑞芯微(RockChip)合作,建立了良好互信的合作關係,使鉅景除了能取得匹敵聯發科(2454)之先進製程晶片外,亦能藉由瑞芯微提供之完整產品測試方式,精確抓出產品潛在缺陷(Bug)。
這些優勢都使鉅景的產品可靠度大大提升,並大幅增加使用者操作流暢度及滿意度。
目前鉅景智慧眼鏡產品ODM業務,已有歐美客戶洽談中,另外亦與大陸重量級公司合作接近簽約階段。
首批產品預計今年第4季開始量產出貨,投資人可密切留意後續發展。
Google glass近期引領風騷,而國內的鉅景科技(3637)不落人後,亦推出SiME智慧眼鏡產品引起市場注意。
本期為讀者專訪董事長藍春生,就公司目前營運 狀況進行了解。
深耕各類模組微型化整合技術 提前布局切入穿戴裝置
鉅景原本主要業務為記憶體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設計,出貨給國內數位相機代工廠或是日本品牌廠,長期下來累積了微控制晶片(MCU)與無線通訊元件整合模組產品相關設計、測試的獨家經驗,可應用於各式可攜式產品對無線通訊、行動儲存的需求。
在穿戴裝置風潮尚未成形,市面上亦無領頭羊產品出現時,鉅景現任總經理戴昌台在3年前上 任後,即積極開始布局相關產品技術,看到的就是目前火紅的穿戴裝置,甚至後續雲端服務系統所帶來的龐大商機,希望憑藉公司具有相當基礎的微型模組整合能力,建立公司產品競爭力築起競爭門檻,在整體產業初期發展未臻時具有市場先進者優勢。
鎖定大陸及歐美市場 首批產品預計今年第4季出貨
鉅景切入智慧型眼鏡的營運策略,即提供客戶一個彈性的設計平台,讓客戶依據各自鎖定的應用與市場,做出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產品設計,大大降低開發者產品開發與 使用者採購之成本。
以政府機關對智慧眼鏡需求為例,除了公家機關在採購設備上有其成本考量,警察巡邏時特定資料搜尋分析或是博物館展品導覽等運用,亦不需要如Google glass般之高階軟硬體設備所提供之廣泛新穎應用。
此時鉅景所提供之低成本特定功能智慧型眼鏡,即大大迎合此利基市場之需求。
但不要誤以為相對低廉的產品成本品質或效能無法與高階的Google glass匹敵,鉅景的核心競爭能力,除先前所提的微型化整合模組,可將各類晶片、元件有效率地整合在基板上外,並能確保產品不會因為組裝後,個別元件因 散熱不佳或電路設計不良所產生之效能衰退;同時鉅景長期與提供晶片之大陸IC設計大廠瑞芯微(RockChip)合作,建立了良好互信的合作關係,使鉅景除了能取得匹敵聯發科(2454)之先進製程晶片外,亦能藉由瑞芯微提供之完整產品測試方式,精確抓出產品潛在缺陷(Bug)。
這些優勢都使鉅景的產品可靠度大大提升,並大幅增加使用者操作流暢度及滿意度。
目前鉅景智慧眼鏡產品ODM業務,已有歐美客戶洽談中,另外亦與大陸重量級公司合作接近簽約階段。
首批產品預計今年第4季開始量產出貨,投資人可密切留意後續發展。
汽車「未來化」! 懸浮式中央電腦 Navdy
現時不少汽車都配置顯示螢幕,可以提供導航等資訊,不過由於螢幕通常都位於儀表板附近,司機如一邊駕駛一邊看,很有可能會分心而導致交通意外。
為解決這個問題,有公司便開發出一款汽車用的懸浮式螢幕系統 Navdy,可令司機的視線不離開路面。
Navdy 擁有一個懸浮式透明螢幕,系統會將影像投射在上面,放置在擋風玻璃前,司機就無需低頭看各種資訊。
據了解 Navdy 可無線連接各款智能手機,而且更支援手勢操控功能,只需利用手指做出動作,就可接聽電話及收發訊息。
此外,Navdy 亦兼容 iPhone 的 Siri 語音助手,可以透過聲控進行收發電郵、播放音樂及問路等。
Navdy 零售價 499 美元,不過現在可於 30 日內,於官網以 299 美元的折扣價預訂,暫定 2015 年初出貨。
奇景光電美股評級被上調,看好公司LCOS應用前景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8月5日訊,奇景光電(NASDAQ:HIMX)美股股價周一收漲近3%,跑贏大盤。
美國投資機構Lake Street看好公司LCOS應用前景,上調公司股票評級,刺激公司股價走高。
截至周一收盤,奇景光電美股股價報收於6.40美元,漲幅為2.89%。
消息面上,Lake Street周一將奇景光電股票評級由此前的“持有”上調至“買入”,並維持其7.5美元的目標股價不變。
Lake Street對奇景光電LCOS未來應用前景充滿信心,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客戶購買其LCOS產品。
LCOS是LCD與CMOS集成電路有機結合的反射型新型顯示技術。
LCOS的基本結構是利用半導體集成電路工藝技術在單晶硅上制造控制驅動面板,然後在晶體管上透過研磨技術整平,並在上面鍍鋁膜電極作為反射鏡,形成CMOS有源點陣基板,然後將CMOS基板與含有ITO透明電極之上玻璃基板貼合,再注入液晶,進行封裝。
目前全球掌握LCOS芯片設計和屏封裝核心技術的企業隻有3家,分別是美國的DISPLAYTECH、中國台灣的奇景光電和深圳長江力偉。
長江通信(600345.SH)去年年報顯示,深圳市長江力偉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8億元,長江通信持股比例為34%。
人類「邊界」的兩種不同延伸方式 : Oculus Rift 和 Google Glass
如果未來機器和人之間可以保持緊密又同步的溝通,那麼,這一切到底應該是「現實場景在虛擬端延展」,還是「讓虛擬技術隨時成為現實」?
這兩句個拗口的短語似乎構成了一個很「高深」的哲學問題。
我並不是在說什麼繞口令,其實,這早已經不是什麼離生活很遙遠的研究課題了。

(圖片來源:Digital Trends)
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幾乎已經成了人們對未來科技形態構想出來的兩個預期:前者指的是人利用電子設備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而後者則是人 們在現實世界中通過利用設備來更了解現實, Oculus Rift和Google glass則分別是這兩種預期的具體例證。
Facebook在幾個月前花費20億美金買下Oculus Rift,這讓人們對虛擬實境技術的商業化道路有了新的期待。
Google Glass則作為Google未來實驗室Google X的明星產品,早已被冠以了太多的榮譽。
如今,我們再把這兩個產品拿出來做對比,你會發現,這兩項炙手可熱的硬體在褪去大公司的光環後,雖然本質都是建立人與機器的連接,卻遵循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科技發展道路,分別為人類和機器連接增設了兩種可能。
幾個月前人們向佐克伯提出最多的問題就是「Facebook為什麼收購Oculus?」。
這個問題也出現在本週二舉辦的百度Big Talk大會上——史丹佛大學虛擬互動實驗室的創始人Jeremy Bailenson作為演講嘉賓也遭遇了這個問題。
他回答說:「虛擬實境在技術上已經有20年以上的積累,但當我帶上Oculus的時候我才發現,哦,虛擬世界是這樣的。
佐克伯來到我的實驗室試用了這款產品,兩週後他就買下了它。」
PingWest之前報導Facebook收購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公司Oculus VR 時說,這是讓一個真實世界與另一個真實世界,甚至多個真實世界之間,無縫地穿越時空連接在一起的方式。
重要的是,這些連接「真實世界」的節點,可以讓超過10億個Facebook上的個人ID更具象和更真實。
Oculus Rift更多地代表著連接一個虛擬世界「介質」,絕不僅僅是「「遊戲頭盔」的代名詞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Facebook,未來網絡世界的虛擬社交應該可以進化到什麼地步,相信答案聽起來可能會是這樣的:它應該像人與人面對面交流一樣逼真,而且每個人的視覺、聽覺不再受制於身體的限制,可以延伸到各個角落, 甚至可以出現電影《Gamer》一樣的場景——你置身家中,戴上設備,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會代替你進行一切活動。
這個暢想是不是過於遙遠了?不,其實這種暢想離實現很近。
要知道Facebook收購Oculus VR的那一刻,世界早已不再是1995年——那個科技與大眾電子消費品存在巨大鴻溝的時代。
彼時任天堂就已經發布了第一款虛擬現實頭盔Virtual Boy,但卻在市場上嚴重受挫,在隨後的用戶體驗報告上,對於這款產品的評價大多寫著「畫面延遲嚴重,效果不夠逼真,毫無感覺」等評語,那時的VR技術還遠遠沒有成熟。
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通過20年的進化,在細節上做了足夠多的提升。
史丹佛大學虛擬互動實驗室的創始人Jeremy在他的演講中強調,未來5年的時間 中,社交、娛樂、安全等領域將能夠為虛擬實境技術提供商業化的機會。
「如果允許你和遠在拉斯維加斯的朋友來一場『眼見為實』的賭博,那你一定會願意去享受 這個連接的過程,」他說。
與虛擬現實平行發展的另一項技術——「擴增實境」也同樣在為自己未來的道路尋找承載品。
所謂擴增實境(AR)是指: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 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來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
舉例來說, 電影《鋼鐵人》中那個可以實時分析場景的的鋼鐵頭盔,龍珠中「戰鬥值測試器」——這些都是擴增實境技術設備。甚至更廣義地說,那些讓人們更了解現實世界的 技術,一定程度上都是「增強現實」技術。
Google glass正是增強現實技術的落地產品之一。
他和Oculus Rift一樣,通過人們的視覺了解新鮮的世界,但Oculus希望的是用戶不要移動就能學習,Google glass的使命則是希望讓人們走出家門後,再更直觀地認識了解現實世界。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幫助Google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那麼將重點轉向現實世界便更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Google X的負責任Astro Telle在5月舉行的O'Reilly Solid軟硬整合大會上說出了「Google將要統治現實世界」這一經典名言。
你能看到,Google正在創造新的第三螢、第四螢,來將Andriod系統從手機、平板延伸到Nest、Andriod Auto等產品上,並嘗試在這些新的領域延續它的搜索和廣告業務。
Google Glass在這些產品中,將最可能會是與人們最貼身的一塊螢幕,幫助人們解讀一切,從而讓Google將它的數據和計算能力融入到現實世界裡。
從目前的技術角度看,顯示、計算、通訊等技術早已應用在大量的電子產品上了,人們已經可以通過外部感知設備在小環境裡復現場景,並通過一些外在輔助的觸感設備,增強人們在虛擬世界的感知。
同時,雲端運算、大數據技術的進步,也讓實物能夠「分解」為一些更具化的信息。
很確定的是,未來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充滿數字的世界裡,而且你未來遇到的選擇可能有這樣兩個選項:保持靜止戴上頭盔理解一個虛擬世界,或是走出家門用眼睛去看一個充滿數據和信息的物理世界——無論是哪一種,科技都幫助人類將自己的「邊界」又延伸了那麼一點。
這兩句個拗口的短語似乎構成了一個很「高深」的哲學問題。
我並不是在說什麼繞口令,其實,這早已經不是什麼離生活很遙遠的研究課題了。
(圖片來源:Digital Trends)
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幾乎已經成了人們對未來科技形態構想出來的兩個預期:前者指的是人利用電子設備沉浸在虛擬世界中,而後者則是人 們在現實世界中通過利用設備來更了解現實, Oculus Rift和Google glass則分別是這兩種預期的具體例證。
Facebook在幾個月前花費20億美金買下Oculus Rift,這讓人們對虛擬實境技術的商業化道路有了新的期待。
Google Glass則作為Google未來實驗室Google X的明星產品,早已被冠以了太多的榮譽。
如今,我們再把這兩個產品拿出來做對比,你會發現,這兩項炙手可熱的硬體在褪去大公司的光環後,雖然本質都是建立人與機器的連接,卻遵循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科技發展道路,分別為人類和機器連接增設了兩種可能。
幾個月前人們向佐克伯提出最多的問題就是「Facebook為什麼收購Oculus?」。
這個問題也出現在本週二舉辦的百度Big Talk大會上——史丹佛大學虛擬互動實驗室的創始人Jeremy Bailenson作為演講嘉賓也遭遇了這個問題。
他回答說:「虛擬實境在技術上已經有20年以上的積累,但當我帶上Oculus的時候我才發現,哦,虛擬世界是這樣的。
佐克伯來到我的實驗室試用了這款產品,兩週後他就買下了它。」
PingWest之前報導Facebook收購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公司Oculus VR 時說,這是讓一個真實世界與另一個真實世界,甚至多個真實世界之間,無縫地穿越時空連接在一起的方式。
重要的是,這些連接「真實世界」的節點,可以讓超過10億個Facebook上的個人ID更具象和更真實。
Oculus Rift更多地代表著連接一個虛擬世界「介質」,絕不僅僅是「「遊戲頭盔」的代名詞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Facebook,未來網絡世界的虛擬社交應該可以進化到什麼地步,相信答案聽起來可能會是這樣的:它應該像人與人面對面交流一樣逼真,而且每個人的視覺、聽覺不再受制於身體的限制,可以延伸到各個角落, 甚至可以出現電影《Gamer》一樣的場景——你置身家中,戴上設備,你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就會代替你進行一切活動。
這個暢想是不是過於遙遠了?不,其實這種暢想離實現很近。
要知道Facebook收購Oculus VR的那一刻,世界早已不再是1995年——那個科技與大眾電子消費品存在巨大鴻溝的時代。
彼時任天堂就已經發布了第一款虛擬現實頭盔Virtual Boy,但卻在市場上嚴重受挫,在隨後的用戶體驗報告上,對於這款產品的評價大多寫著「畫面延遲嚴重,效果不夠逼真,毫無感覺」等評語,那時的VR技術還遠遠沒有成熟。
虛擬實境技術的應用通過20年的進化,在細節上做了足夠多的提升。
史丹佛大學虛擬互動實驗室的創始人Jeremy在他的演講中強調,未來5年的時間 中,社交、娛樂、安全等領域將能夠為虛擬實境技術提供商業化的機會。
「如果允許你和遠在拉斯維加斯的朋友來一場『眼見為實』的賭博,那你一定會願意去享受 這個連接的過程,」他說。
與虛擬現實平行發展的另一項技術——「擴增實境」也同樣在為自己未來的道路尋找承載品。
所謂擴增實境(AR)是指: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 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來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並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
舉例來說, 電影《鋼鐵人》中那個可以實時分析場景的的鋼鐵頭盔,龍珠中「戰鬥值測試器」——這些都是擴增實境技術設備。甚至更廣義地說,那些讓人們更了解現實世界的 技術,一定程度上都是「增強現實」技術。
Google glass正是增強現實技術的落地產品之一。
他和Oculus Rift一樣,通過人們的視覺了解新鮮的世界,但Oculus希望的是用戶不要移動就能學習,Google glass的使命則是希望讓人們走出家門後,再更直觀地認識了解現實世界。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幫助Google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那麼將重點轉向現實世界便更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Google X的負責任Astro Telle在5月舉行的O'Reilly Solid軟硬整合大會上說出了「Google將要統治現實世界」這一經典名言。
你能看到,Google正在創造新的第三螢、第四螢,來將Andriod系統從手機、平板延伸到Nest、Andriod Auto等產品上,並嘗試在這些新的領域延續它的搜索和廣告業務。
Google Glass在這些產品中,將最可能會是與人們最貼身的一塊螢幕,幫助人們解讀一切,從而讓Google將它的數據和計算能力融入到現實世界裡。
從目前的技術角度看,顯示、計算、通訊等技術早已應用在大量的電子產品上了,人們已經可以通過外部感知設備在小環境裡復現場景,並通過一些外在輔助的觸感設備,增強人們在虛擬世界的感知。
同時,雲端運算、大數據技術的進步,也讓實物能夠「分解」為一些更具化的信息。
很確定的是,未來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充滿數字的世界裡,而且你未來遇到的選擇可能有這樣兩個選項:保持靜止戴上頭盔理解一個虛擬世界,或是走出家門用眼睛去看一個充滿數據和信息的物理世界——無論是哪一種,科技都幫助人類將自己的「邊界」又延伸了那麼一點。
訂閱:
文章 (Atom)